眼中的人生影响脚下的人生
眼中的人生影响脚下的人生 2005年06月27日 -------------------------------------------------------------------------------- 摘要:此*通过对一节对学生自创诗词作品的鉴赏与批评进行总结与反思,探索如何基于信息技术将新颖、灵活的教学设计思想及教学改革意识渗透进今天的语*课堂,使之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关键词:交互白板;课程整合; 初中语*; 诗词 中图分类号:G43 *献标识码:B 一、序言 以往的诗词教学大多是单纯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内容,以诵读、讲解(解释)、感悟的常规思路教授诗词,从而培养学生对*本的初步感知与鉴赏能力。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初中语*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以更新的角度、更新的思路面对日益暴露出来的新问题。例如: 1. 在时代距离感的局限下,如何让当今的中学生依然兴趣盎然地走进民族的传统*化?(乐于品读) 2. 在过程和方法愈加影响教学效果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得之以“渔”,从而增强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品读) 3. 在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课堂,如何充分尊重学生,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自品自读) 4. 在思维越发多元化的课堂,如何让学生打开疆界,广开言路,各抒己见,达到读史以鉴今?如何通过关照他人的人生进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5. 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借助各种工具解决书本或课堂上的疑惑,做到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以上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加之初中教学大纲对古典诗词的要求只限于诵读、记忆和理解鉴赏,对于更进一步的客观评价及其诗词创作没有涉及。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流于形式和表面,到头来学生只会背、默,得其表而未能真正入其里。故此,如何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亲近这种有距离的*学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教师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二、学生特点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授课的教学班是按照学生入学成绩统一编制的平行班,学生的整体水平相近。班内各层次的学生符合常态分布,比较平衡。加之授课教师一直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可以从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使之渐渐走进古典*化的世界。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生在诗歌创作方面就显示出了相对浓厚的兴趣。为了开掘学生这方面的潜力,教师也致力于研究诗歌创作,为学生尽力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班里会不定期征集真情作品,不失时机地进行即兴创作比赛,或者教师就某些可开掘的课堂问题布置作业,以诗词的形式完成情感体验。然后收集作品,进行反复修改。自改、他改、共改,这些形式都曾经走进过我们的语*课堂。而在这个“欣赏—评价—创作—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鉴赏水平,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而且悄悄地亲近了这个让大多数中学生都比较头疼的*学领域,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随时用笔记录生活的点滴。目前,这方面我们取得的初步成果有:班级诗歌集《蓝麦田》,学生作品资源库等。基于以上情况,在诗歌教学上,教师有条件进行拓展,可以尝试从基本的知识传授到更进一步地阅读*本、“知人论世”,从而进行创作评价。因此,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这样一节关于学生自创诗词的分析、评价课,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一次有益的尝试。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阅读教材中选录的作品,查阅相关作家的资料,熟悉历史,达到“知人论世”。 能力目标: l 从教材*本中获得启示,引发思考,能够独立对诗人做出评价。(自行创作) l 通过阅读其他同学的作品,结合自己的所学、所知,对别人的*本进行客观 地批评。(*学批评) l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客观评价的能力,树立探究式合作 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 l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眼中的人生影响脚下的人生。” (1)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学作品,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用*学创作的形式完成情感体验。 (2) 态度目标:在诗歌创作中,既“接受”一个历史人物,又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对他进行有着自我独特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定的“批评”。其间,镶嵌了学生主体对历史人物人生价值的不同看法。 (3) 价值观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在面对各种人生际遇时选择适当的态度,积极、乐观地应对人生中纷繁复杂的考验与挑战。 三、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1.为了消除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距离感,首先在讲解李煜的《相见欢》一词时,课下备足了资料,以故事串讲的形式打开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阅读作家作品,去探询创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家人生,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兴趣。此时,再鼓励他们大胆地用*学(古典诗词)创作的形式完成情感体验。从课堂效果看,当堂创作完成的作品达到近1/2,说明学生非常认同这种学习方式。从全班回收上来的43份作品中,精心选择,挑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本课的教材。学生自读、自解、自品、自评自己的作品,缩短了时代距离造成的局限,使大家更乐于投入到这样的课堂中来。因为,诗人就坐在他们中间,他们可以随时和他对话,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借助白板的*本呈现功能,将学生评价李煜的三个作品《一剪梅》《阮郎归》《浣溪沙》投影在大屏幕,让三位原创者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自己的作品。这三首词出于三个女孩之手,感情温婉细腻,批评中带着同情,怨讽中透着感伤,加之她们出色的演绎,将创作时的感情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很快将大家带入了那段历史,从而进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3.借助白板的批注功能,将同学们的评价、修改建议集思广益。用白板投射*本,并每人下发一份辅助材料。资料上附有学生作品示例若干以及学生作品集粹。在评价*本之前,首先设计一个讨论型课堂活动,让学生就《江南后主》(于陆海)一诗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形成独立的见解,并得出最终结论。然后,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课堂表现的情况看,在这样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参与研讨的愿望十分强烈,并能够将自己对于*本的看法大胆、坦诚、清晰明确地表述出来,在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的同时,使自己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交互白板此时发挥了其他信息技术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将学生对*本的不同理解、修改建议高速、快效、准确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对于共同探讨的结论一目了然,并且通过注释笔颜色的区别可以增强观点的对比度,使他们对不同的见解有清晰的感知。作为课堂探讨的结论并列排放时,学习资源和成果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整合在一起。白板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很好地集成了这堂诗歌鉴赏、品评课上学生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并将之完整地保存下来。 四、课后反思 本课最大的亮点是借助于新型信息技术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互相结合与渗透,特别是在学习方法的养成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创造的主体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一直是教师们在教育中碰到的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最棘手的问题。会教的当然教会学生抓鱼,那样永远可以随时品尝鲜味;死教的只能教会学生数鱼,在时间的流逝中,孩子发现剩下的原来越来越少。即便是运气好,总有充足的货源,但思维的疏懒使得本来智力、能力上差别不大的学生终日习惯性地满足于僵硬、机械的补充(即永远只可能品尝到剩鱼的味道),而非主动地靠近。教给学生一种方法,从做学问的方法上升到做人的方法,是语*教学的职责所在。 *学就是人学,读*章就是看人生,这是完全可以等量齐观的。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从“眼中的人生”到“脚下的人生”的升华过程。那么怎么学?从*本中寻找作家经历,再返照*本。只有让学生尝试实践这样的双向思维学习过程,他才能真正读懂、读透、最终读活一部作品。当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越来越多的人生养料时,读者(学生)个体的生命才能因此而真正丰满、鲜活,书本*章才能变成启迪人生的无师之师。 而白板这种信息技术工具使以上的教学思想在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得到了很好地展现。譬如,一般的课堂教学,即便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也只能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字资料,但是对于应对课堂上的突发变化却没有办法。再者,通用的信息技术只能辅助于传统课堂上的口口相传,使之更具体、更感性,然而,在捕捉学生思维灵感的瞬间,并将之及时呈现、讨论评价、汇总资源等方面就显得无计可施了。可以说,白板推动了课堂落实、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习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此外,白板的便捷在备课、授课时恰好得到了很好地印证。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的确使今天的教学更加形象化、直观化、人本化,但是为了授课的方便,教师需要在底下耗费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制作课件。从这个角度看,技术反而变成一种制约,牵扯了教师的大部分精力,似乎又影响了教学。尤其是当教师带着精心设计的课件走进讲堂、用以教学时,却被学生临时提出的在备课中根本没料及的问题打断时,传统信息技术在及时修改方面又逊色不少,阻碍了课堂教学,甚至有可能辛苦做好的成品就因此被弃置。但是,交互白板的“即书、即投、即用”功能使这种尴尬不再发生。可以说,这节课制作课件并没有成为教师备课的主要环节,从设计到制作只花了1小时左右的时间,基本的*字录入,插入相应的图片,下载适合的伴奏乐,仅此而已。剩下的事情都交由课堂来完成,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利用白板的批注、书写功能完全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火花收集整理,进而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也可以从解决制作课件的技术障碍中解放出来,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琢磨如何将教学思想渗透进课堂教学的一点一滴。这样,课堂才真正成为启迪灵魂的圣地,信息技术才能更人性化地服务师生和教学活动。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诵读鉴赏三首诗词的环节中,教师还应对三个作品进行更为明确的点评;在评价作品环节中,应该再注意从优点和不足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