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IBM的联姻2005没有悬念 竞争力品牌调查:联想&IBM的联姻2005没有悬念 一片喝彩与担忧声之后,联想并购IBM是否会给群雄逐鹿的国内PC市场带来格局变化?业内专家的意见是——改变不会立竿见影。 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可谓2004岁末IT业界的重磅炸弹。 根据协议,此次收购资产将包括涉及IBM全球160个国家的笔记本、台式机业务及相关业务,联想获得了IBM PC强大的技术和分布全球的分销网络,IBM在这160个国家的客户以及分销渠道,并获得IBM著名的“Think”商标5年的使用权,以及IBM在中国的合资公司IIPC,不包括X系列服务器生产能力。 一片喝彩与担忧之声的背后,这一惊天之举是否会给群雄逐鹿的国内PC市场带来格局变化?业内专家的意见是——改变不会立竿见影。 巨头联姻短期不会震动格局 毫无疑问,联想与IBM的联手对全球PC市场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但“短期内,对国内市场份额第一集团内各厂家的前后座次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计算机与软件咨询事业部副总经理杜*峦作此判断。 显而易见的是,根据双方公布的资料显示,收购进程事项将在2005年第二季度完成,而联想正式使用IBM品牌要在18个月以后,整合后的产品线最快也要在2006年才会出现,而在这之前,IBM的PC和笔记本只是联想负责运作而已。至于届时,是采用IBM广为人知的“Think”品牌,还是生出一个“Lenovo IBM”,将在这18个月内作出决策。因此,对其他厂商如方正、DELL不会有大的影响。 再者,联想与IBM的联姻,目标并非国内。2004“《成功营销》·新生代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显示,联想PC机在国内的消费竞争力指数以81.09大幅领先,排在第二名的方正仅32.25。在笔记本电脑的排名中,居第一第二位的也仍然是联想和IBM。这虽然说明联想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但同时也表明,联想在国内的成长空间也日趋饱和。拓展大陆以外的PC市场占有率,利用联合品牌形象或行销方式,提升联想的国际地位,才是其意。 价格战可能会缓解 2004年,清华紫光低调入市,海信从方正挖走了PC重臣,海尔电脑重整旗鼓……但是,竞争的焦点已经悄悄从产品的创新转向最为人诟病的价格战。 8月3日,联想电脑宣布“下乡”,高举“乡镇普及电脑”的大旗冲上了价格战的最高峰,推出最低价格为2999元的“圆梦”系列电脑。引来价格跟风者争相与联想的低价呼应。几天后,浪潮宣布推出1999元不带显示器的电脑。 国际品牌也开始用降价手段,抓紧流失的市场份额。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的第二天,全球IT巨头惠普就一举在国内推出十几款家用电脑,最低价格首次跌破4000元。而此前,方正、华硕等电脑商用笔记本价格已经有了大幅度下调。 然而,杜*峦认为,顾及到与IBM相应的品牌形象,加之得到其技术支持,联想很可能会在未来的市场中走价值路线,而非价格路线。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将是个利好的指向。 负面品牌影响不会波及国内 中国每年将有25万普通家庭有笔记本电脑的预购需求,而笔记本电脑是个人电脑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市场。在此次针对高端人群的H3调查指标中,IBM、DELL、东芝、索尼、康柏等国外厂商已经占据了高端市场绝对优势;联想、方正等虽然在高端市场中有所涉足,但成长空间并不是很大;而在国内厂商优势比较明显的中低端市场,戴尔等国外厂商也已经开始进入,与前者形成全线对冲。 如果联想希望借IBM的品牌在笔记本高端市场有所作为的话,那么这一条却值得怀疑。 米尔顿·科特勒指出,联想斥巨资只获得了Think商标在5年内的使用权,这笔交易对于联想来说,相当于每年支付1.3亿美元来租用IBM品牌,但5年后,如果没有了IBM品牌,联想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和ThinkCentre的台式电脑还会有许多的消费者乐于支付高价来追捧么?ThinkPad从创立伊始就是IBM的子品牌,当消费者购买ThinkPad时,他们其实是在用IBM的ThinkPad。ThinkPad没有自己的品牌根基,当Think的商标转给了联想,昔日风光无限的子品牌最终还是投入联想这个弱势主品牌的麾下。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在海外市场上,联想都不具备成为王者的基因。对于那些有意购买ThinkPad笔记本电脑的人来说,IBM是商务成功人士的标志。一旦Think贴上了联想这样低价品牌的标签,这些人很可能转向其他的美国和日本品牌,戴尔和惠普将瓜分IBM流失的客户。 来自国际方面的调查结果的确如此,一家名为Forrester的市场调研机构在日前的一份报告中指出,48%的IBM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潜在客户将考虑转向戴尔或惠普。《信息周刊》的调查显示,52%的客户表示将改变PC供应商,30%的客户表示不会,另有18%的客户则还没有做出决定。 但业内专家指出,这样的状况恐怕只会发生在国外市场。杜*峦认为,在国内市场,IBM是全球知名品牌,而联想是中国内地PC市场老大,二者的笔记本业务在各自的阵营中都是佼佼者,因此两者合力会形成更大的规模,得到更好的竞争力。目前国内还没有支持笔记本市场分流的数据。 因此2005的中国PC市场,如果没有特殊的外力刺激,应该会呈现出波澜不惊的平稳态势,前后座次变化不大. |